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教学创新教育内涵体现实践论文

时间:2022-10-08 19:48:04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教学创新教育内涵体现实践论文

  摘要:学生长于以记忆为主的陈述性知识学习,同时又弱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程序性知识学习,是当下中国基础教育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这一特点,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尤为明显。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形成生活、学习能力习惯的基础阶段,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对将来长期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有非常现实的实践意义。本文根据学生素质基本结构理论的认识,提出从各科教学;课堂与课外;意识、行为、热情并重的培养策略。

小学教学创新教育内涵体现实践论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素质结构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创新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经济发展中,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界的热门问题。从世界范围内看,以创新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展开。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Bruner,J)的“认知发现说”观点,对于学生发现学习的倡导,对发现过程中学生学习情趣、认知结构、直觉思维和迁移能力的重视,已为人所熟知。在已有的认识中,好奇心、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辩论能力等品质的培养,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被高度重视,在理论上已成为共识。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创新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状态,其现实水平和发展状态,已经远远超出我国教育的现有水平。但是,既然是以创新为主题,就不存在一种既定模式和线性的发展路径。在教育实践中,只要遵循了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自身现实加以运用,在已有教学常规的基础上,生成利于创新的教学实践新策略,应该是我们在探索创新教育路径中应有的信念。在国内研究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同样方兴未艾。张仲明、李红在《学习能力培养的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强调在学习能力培养的发展模式中,应注重处理好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学习过程的程序化、知识的重复结构化、问题解决的过手化以及自我反馈的意识化等关系。[1]卢巍在《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建构’教学模式》一文中,认为学习能力培养首先需要建立活动教学观,包含:突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等三个基本部分。[2]以上成果中所说的“学习能力”,无疑包含了创新学习能力。罗祖兵在《生成性思维及其教学意蕴》一文中,强调了两点:其一,学生是生成性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其二,教学是过程性存在,具有无限的创生可能。在此,生成性是学生学习中影响创新的核心品质。[3]总之,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都非常丰富。但由于学生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培养过程中的个性影响、生成性规律,决定了在各地教学实践中还需结合本地的教学实践、教学常规展开。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创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一般分析

  以云南省楚雄市为例,作为彝族自治州首府,楚雄市的教育发展基础和水平在全州属于领先水平。以城区学校为例,各学校也同很多地区一样,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高度重视以县(市)统考为标志的教学质量评价。学校、班级的统考成绩,成为教育行政机关、校长和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而也成为社会舆论认识和评价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不少学校也重视教学研究,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自然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系统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操作要求不足

  很多探索实践,将研究的精力投向对书本知识消化、吸收上。不论是对教学内容的钻研,还是在教学手段、方法,组织形式上的探索方面,都围绕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掌握质量展开,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关注不足。由于创新教育无指导性强的操作规范,使得一些教师即便有心,也不得其法,很多努力就流于形式。

  2.从教学模式上看,缺乏对生成性学习

  进行引导、激励的深刻理解和操作规范从习惯的教学常规上看,老师精心讲授,学生认真完成要求;平时作业,期中、期末考试测评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情况;上级根据各班、各学校统测情况评价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质量等方式。仍然是主导的教学实践和日常管理的基本形态。从常规管理的角度看,似乎无可厚非。但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就存在诸多不足。与此同时,也显示出由于当前评价制度中缺乏对创新教育的显性指标规定,使得努力的成果不如考试分数般显著和直观。

  3.对学生素质结构未能全面把握,造成内在素质的形成不平衡

  从学生素质结构的角度看,任何素质都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组成部分,创新素质自然也应当包含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和创新热情几个基本部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并非都有切实措施为以上三方面素质的形成提供保障。很多工作努力的目标,过多地指向认知目标。对创新素质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努力流于表面形式,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收效甚微。以上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其原因不外乎地区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的影响等。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的角度看,的确存在对创新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距的因素。

  二、在小学各科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内涵的切入点分析

  任何教学改革,都无法脱离原有教学习惯而超然存在,对于实施创新教育理念而言,也必须从现有教学习惯入手,以渐进的方式逐渐体现创新教育的内涵。

  1.消除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落后于人的心理定势,树立在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的勇气和信念

  客观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于内地,造成了广大师生习惯于紧追发达地区,学习发达地区。这本是一种踏实、奋进的良好状态,但也易于忽视源于自身的创新发展。本来在创新教育领域,各地的发展都必须基于本地的实际进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只要准确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所有学校都可以探索出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2.学校可对全体教师教研活动提出主题,在深入领会创新教育内涵的前提下,研究创新教育理念在各科教学中得以体现策略

  由于创新理念不专属于任何学科或课程,因此在任何课程门类中,都有创新教育实施的空间。只有各门课程教学中都营造创新教育的浓烈氛围,并脚踏实地地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才能获得适宜的生态环境。

  3.根据学习能力形成须“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学习过程的程序化、知识的重复结构化、问题解决的过手化以及自我反馈的意识化”的原理,基于现有教学常规,生成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策略

  学习动机多元化,意味着从学生参与学习的源头抓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体验。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在知识的理解、掌握过程中,自己的体会、联想,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提出的独特见解,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将学生从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验证性、重复性作业任务中解放出来。学习过程的程序化,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仅关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更应关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知识的重复结构化,即强调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是否记住老师讲授的知识,更关注形成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手化,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直接教给学生,让学生去理解、消化,而是更重视鼓励学生自己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频繁的解决问题体验中,形成熟练的程序性知识结构体系。自我反馈的意识化,意在重视学生对学习全过程形成总结、提炼、归纳的良好习惯,为进一步知识迁移的形成奠定基础。

  4.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发挥好课外活动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未知领域的作用

  由于在我国教学常规中,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属于习惯性的教学模式,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如此。假如一刀切地要求所有课堂如同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一样,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为主,恐怕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积极呼应。因此,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自主性、活动性、体验性不足的弱点,将课堂学习中需要学生体验、探究的任务要求,与对课外活动的指导结合起来,放手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生成新的探究任务,分享学生的探究成果。这是基于当前教学常规,在创新教育领域不可忽略的重要教育策略。

  5.根据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原理,关注创新素质形成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和创新热情的全面培养

  当前师生们普遍习惯的教学模式中,知识学习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这对学生素质成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长于认知,弱于问题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顽疾并非仅限于观念领域,在培养模式,工作绩效评价等领域,同样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视。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原理表明,任何素质都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就创新素质而言,自然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和创新热情。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往往更受重视的是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和创新热情,几乎在工作策划、机制保障、绩效评估等各个环节中,都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有时仅以个别的形式,零星地呈现。要从规模上产生创新教育的成效,如果没有形成一种工作常规的共识,显然是无法实现的。由创新认识发展到创新意识,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较为擅长,在此不再赘述。创新行为和创新热情的培养,还需注意把握一些基本要求。对于创新行为的培养,关键是将此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所有领域和环节。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无论在教学领域,还是在少先队活动领域;无论在常规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在学生主题活动的策划方面,都融入创新教育的因素。鼓励学生生成活动主题、活动内容,自主分享活动成果、总结活动成效,并使之成为学校工作共识。这样才能在创新行为的培养中,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创新热情的培养,重在教师、学校对学生活动的评价理念的转变。在传统的评价理念中,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长此以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素养,是贴近、理解教师要求,忽视自己思考的价值。因此,在教师的评价理念中,应重视在教师工作常规中,将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成为共识,并明确体现在对学校、教师的工作目标要求中,长期坚持,创新热情才能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中逐渐形成。

  三、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长期坚持,在逐步成长中使师生习以为常,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创新教育日益受重视的大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教育不仅能够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而且在创新教育领域,还能在自身现有的条件下,建构产生富有自身特点的创新教育路径。因为创新教育内涵是普遍的、共同的,而创新教育的形式、手段是必须基于自身特点生成的。在此领域,所有学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而言,创新教育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培养的发展模式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卢巍.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建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3,(4).

  [3]罗祖兵.生成性思维及其教学意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

【小学教学创新教育内涵体现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创新的教育论文10-12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论文10-11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论文10-10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10-11

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10-11

论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论文10-11

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10-11

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解析论文10-11

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研究论文10-09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思考的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