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毕业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论文

时间:2021-03-20 13:45:11 政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思想政治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论文

  摘要:以媒介素养教育为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传播活动,与根植于传播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目标指向上一致、在内容上优势对接。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诉求、整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作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高校思想政治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论文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想政治理论;困境

  信息数字化、媒介网络化、传播全球化引发的信息革命,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介及其传播所携带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消费行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素质。环境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重要条件。如何面对网络新媒介所建构的新时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人的生活日益依赖于网络,网络技术架构已经深深嵌入到现实世界之中,成为人的生存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础架构,因而也成为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要素。”[1]这种新的时空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创新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新的困境。

  1.“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削弱“把关人”的作用,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冲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育者所拥有的知识量和知识范围及层次等处于一种主动、主导的优势地位,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知识掌握以及对社会的认识等进行“把关”。网络“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和“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遭到削弱,进而使得传统教育环境下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教育者的主体优势受到冲击和制约。

  2.“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制约信息的权威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误导。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易树立权威,得到尊重。随着web2.0技术的深入应用,用户的角色有了巨大的转变,开始在信息的生产、共享和传播方面拥有更多主动权。由于碎片化制约了信息的权威性,加上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的有限,海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会使大学生思想意识混乱,无所适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和网络话语霸权,向发展中国家实施文化渗透,他们通过网络等主要媒介推行其文化扩张政策,对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话语控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以电子文化为表征的大众文化,使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等生活理念和价值观成为主导当代文化的核心力量。[2]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被信息垃圾所污染,价值取向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误导。

  3.“即时交互”的传播方式消解主客体关系,传统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居于主动地位;学生是客体,处于从属地位。教育模式沿袭“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点你背”的单向线性传播,缺乏及时的互动交流,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引导。这种模式强调灌输现成的知识,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网络时代,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向主体间性转向。“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所实现的就不是人(主体)与网(客体)的认识关系,而是人(主体)与人(主体)的关系。而这种主体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S-R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双向互动、互补关系,即一种以互联网为中介的新型认识关系。”[3]网络环境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受制性,对强化式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联系

  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属于“做人”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和内容都包含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1.二者在目标上指向一致。网络媒介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信息在全球范围的传递、流动和共享,而且也扩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虚拟性空间浓缩、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隐匿等特点,它在使现实主体性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却又使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主体性畸变、主体批判性的缺失以及主体性的被奴役。”[4]如何重塑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就成为了时代的重任。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随着大众传播形态的变化以及青少年在新媒介传播中主动性的增强,西方国家已经逐步抛弃了保护青少年抵御媒介不良影响的教育理念,“批判意识”,“民主参与”和“主体发展”等理念逐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人的现代化研究表明,人的现代性是国家获得现代化的基础,而媒介素养有利于媒介社会中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成为当前国际媒介素养培育理想公民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活动。这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从而充分认识到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增强实现“中国梦”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成为高度自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二者在内容上优势对接。重视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通过媒介教育这个纽带,增进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锻炼公民技能、磨练公民品性,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5]美国学者和素质教育专家瑞妮霍布斯总结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三个方面提升公民教育:一是提高公民接触、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二是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地、负责任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6]“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大课题。尽管公民意识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公民意识。而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三德”的基本要求,就是引导大学生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未来的工作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在家庭生活中做一个好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等,都向我们展示了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基本目标和具体内容上互相交叉与交融,二者的结合是有机的、相互促进的。把握好二者间的内在契合性,无疑是突破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困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路。

  三、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要善于借鉴传播学理论的成果,积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机融合。

  1.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诉求。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会人们从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中挖掘真、发现美、选择善。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不仅是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媒介素养包含三种能力:一是对媒介根本属性的认知能力。“拟态环境”理论告诉我们,“这种信息环境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全景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7]这也就是说,媒介具有反映现实和建构社会现实的双重功能。由此可知,媒介带给人们的一方面是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可能是错误、假象等。加上人们缺少对媒介事件验证的时间和机会,因此,常常把媒介中涉及的事件、场景当成真实情形。媒介素养强调大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媒介再现现实的根本属性,了解信息的制作流程,理性辨别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二是对媒介理性批判的解读能力。所有的媒介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含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利用媒介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就成为了一些国家推行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媒介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商业利润的载体和催化剂。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性地辨别、解读媒介中屡见不鲜的负面信息,提高个人“把关”能力。三是运用媒介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了解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大学生了解信息对自我的意义,学会利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自我的发展,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此,我们可以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来设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诉求,即在媒介社会发展节奏中实施教育,在满足大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上实现教育目标。具体可设计为:以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网络问题为主线,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利用网络的过程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2.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媒介素养教育有两个层次:一是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二是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技能,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第一层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将尽可能地减少媒介信息对我们的负面影响,第二层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将进一步提升我们利用媒介的水平并从中获益。[14]媒介素养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塑造“知性”与“德性”方面的作用显著。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促使大学生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为人格化力量,合理控制自己的媒介行为。其主要内容是使大学生明确:媒介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个有机的、也是特殊的组成部分,如现实社会道德一样,必须明确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一切媒介行为必须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通过舆论、信仰、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调控手段,贯彻公正、平等的媒介素养理念,与传播法规和技术控制互为依托,从而形成媒介素养的伦理规范体系。据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求我们坚持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对技术至上的观念进行反省。具体而言,可以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整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内容,形成三个层次。第一,了解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对大学生发生影响的机制和效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体验和认识网络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与网络参与能力;第三,在参与网络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中,掌握诸如《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规范,做具有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的合格公民。

  3.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利用媒介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摆脱对媒介的过分依赖和盲从,培养创造、开拓精神,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的素养,而素养的提升不仅依靠外在的教化方式,更应该注重“内化”养成。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使用与满足”中快乐地探索和锻炼,才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借鉴媒介素养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树立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多采用情境式的对话教育策略。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法,学生能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8]这种教育策略对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教育能力,努力培养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又有较高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的师资队伍,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丁和根.后现代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3]孙玉祥.“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J].求是学刊,2001,(1).

  [4]陈胜云.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危机[J].现代哲学,2001,(1).

  [5]陈苗苗,檀传宝.国际视野下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6).

  [6]ReneeHobbs.TheSevenGreatDebatesintheMediaLiteracyMovement:Circa2001[EB/OL].http://www.medialit.org/reading_room/article2.html.)

  [7]郭志法.信息过载与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

  [8]高宏,钱晓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旅游专业课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高校思想政治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论文09-02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04-06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探析论文09-03

小学高年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论文04-06

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论文08-04

高校档案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论文09-06

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论文10-27

浅谈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论文10-24

榜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文08-03